极品虎王可以酒后服用吗:运动神经元生存(survivalmotorneuron,SM
发布时间:22-10-21 10:23:00
“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”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与药企代表激烈“对线”中的这句话振聋发聩,也让很多罕见病患者和家属为之泪目!
在那场火遍全网的医保“灵魂砍价”中,经过8轮角逐,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(SMA)的天价特效药—诺西那生钠注射液(原价70万每支)最终以3.3万元的价格成交,成功纳入医保目录,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执行。
那么,SMA到底是什么病?
一、疾病概述
脊髓性肌萎缩症(spinal muscular atrophy,SMA)是一种选择性累及下运动神经元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由奥地利神经病学家Werdnig于1891年首次报道。
以躯干和近端肢体为主的进行性肌无力、肌张力减低及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,严重程度从致命性呼吸肌麻痹、肢体瘫痪到轻度步态异常不等。
二、病因和流行病学
SMA是由位于5q13染色体上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(survivalmotor neuron,SMN)突变导致SMN蛋白功能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。
后者是一个广泛表达的管家蛋白,对运动神经元存活、个体发育非常重要。发病率为1/10 000~1/6000,携带率为1/50~1/40。中国尚无SMA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。
三、临床表现
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,根据起病年龄和病情进展速度,SMA由重到轻可分为4型:
1. SMAⅠ型 婴儿型,又称Werdnig-Hoffman病,约占全部SMA病例的45%。患儿在6个月内发无棣药店买极品虎王 病,出现迅速发展的进行性、对称性四肢无力,下肢较上肢重、近端较远端重,无法独坐,平躺时下肢呈“蛙腿”样姿势。
面、舌和咀嚼肌无力导致哭声低弱、吸吮和吞咽困难,可见舌肌萎缩和震颤,表情及眼球运动正常。由于肋间肌受累比膈肌更重,导致矛盾呼吸,胸廓呈现特征性"钟形"外观,呼吸肌无力突出,多数患儿在2岁内死于呼吸衰竭。
矛盾呼吸和胸廓“钟形”外观
2.SMAⅡ型 中间型,又称Dubowitz病,约占30%~40%。通常在生后6~18个月内起病,进展较Ⅰ型慢,表现为缓慢加重、近端为主的全身性肌无力和肌张力低下,患儿运动发育落后,可以独坐,但始终无法独立行走。
查体可见四肢肌肉无力、舌肌萎缩和震颤,50%患者可见手部震颤,面肌及眼外肌不受累。随着时间推移,出现吞咽困难、咳嗽无力、呼吸功能不全、脊柱侧弯、关节挛缩等合并症。部分患儿在儿童期丧失独坐能力,一般可存活至10~20岁。
3. SMAⅢ型 青少年型,又称Kugellberg-Welander病,约占20%。患者早期运动发育正常,可独走,多在出生18个月后起病。
肌无力缓慢加重,近端肢体为主,早期可呈节段性分布,患者能行走多年,后期可出现肢体肌束颤、足部畸形,部分患者因脊柱侧弯、呼吸功能不全等影响日常生活,预期寿命正常或轻度下降。
4. SMAⅣ型 晚发型,即成人型。多在30~60岁发病,表现为显著的四肢近端无力,尤其是肢带肌无力,病情进展缓慢,寿命不受影响。
四、辅助检查
1.血清肌酸激酶(CK):正常或少数轻中度升高;
2.肌电图(EMG.):广泛神经源性损害;
3.肌肉病理:神经源性病理改变;
4.基因检测: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(MLPA)、实时荧光定量PCR(qPCR)、PCR限制性酶切分析法(RFLP)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(DHPLC)等检测SMN1基因第7或第7、8外显子纯合缺失突变。
MLPA、qPCR和DHPLC可用于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检测,酶切法可以用于SMN1基因外显子7、8的纯合缺失检测;SMN1基因测序用于检极品虎王厂家测SMN1基因内是否存在微小突变。
五、诊断
临床表现典型、高度怀疑SMA的患者,可直接行基因检测。如果疑诊神经肌肉病,诊断指向不明者,可同时行血清CK、肌电图、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或肌活检病理检查,此类检查不能确诊SMA,但有助于鉴别诊断及引导下一级诊断方向。
SMA诊疗流程
注:NCV,神经传导速度
七、治疗
SMA患者的管理强调多学科参与,具体包括神经肌肉及骨骼系统评估及康复、营养及胃肠道功能管理、肺部管理及急症处理等多种干预手段。
近十年来,SMA的病因学治疗迅猛进展。基因疗法通过提高功能性SMN蛋白的表达水平发挥作用,应用前景一片大好。
目前已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SMA治疗的基因修饰药物有3种[6]:反义寡核苷酸药物Nusinersen(诺西那生钠,2016年12月首个获批)、基于非复制型相关病毒载体9的Zolgensma(2019年5月获批)、血脑屏障渗透性口服剂Risdiplam(利司扑兰,2020年8月获批)。
但高昂的药品价格令患者和家属望而却步,本次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成功纳入国家医保,无疑为国内SMA临床干预工作注入了一支最有效的“强心剂‘!
文献:
[1] Lefebvre S, Burglen L, Reboullet S, et al.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pinal muscular atrophy-determining gene. Cell, 1995, 80(1): 155-165.
[2] 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, 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, 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, 等. 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. 中华医学杂志,2019,99 (19): 1460-1467.
[3] Eugenio M, Richard S F, Francesco M,et al.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: Part 1: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, rehabilitation, 安徽玄参堂药业有限公司极品虎王orthopedic and nutritional care. Neuromuscular Disorders,2018,28(2):103-115.
[4] Finkel R S, Mercuri E, Meyer O H,et al.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:Part 2: Pulmonary and acute care; medications, supplements and immunizations; other organ systems; and ethics. Neuromuscular Disord, 2018,28(3):197-207.
[5] Darras B T, Jones H R Jr, Ryan M M,et al.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of infancy, childhood, and adolescence[M]. Elsevier, Academic 极品虎王真假怎么分辨 Press,2015:117-139.
[6] Kristine S O, Emily J R, Christine J D, et al. In Search of a Cure: The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s to Alter the Progression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. Brain Sci. 2021,11(2):194.
作者:纪怡璠
编辑:Rita 仅供医生学习和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