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脏不好,不知道该怎么调?一个穴位帮你搞定。
脾脏除了主运化外,还有其它生理特性与功能,下面为大家一一详解。
脾主生血
《灵枢》记载:「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,是谓血」,意思是说:位于中焦的脾胃接纳饮食水谷,并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,这些精微物质在气化的作用下,变成红色的液体,就叫做血。
《景岳全书》里也说:「血者,水谷之精也,源源而来,生化于脾」,这说明了脾脏具有生血的功能。
若脾生血不足,就会因为血虚而且出现:头晕眼花、面色、唇舌、头发、指甲颜色发白等症状。那么出现了血虚的表现,是不是就应该补脾呢?
虽说脾为生血之源,但并不是只要表现出血虚的症状,通过补脾就能解决。
如果局部有瘀堵,导致血液供不到位,从而引起局部表现出血虚的症状,这时再怎么补脾也是没有用的。因此,在补脾前要分清楚是不是真的脾虚了。
脾主统血
「统」有统摄控制的意思,血液之所以能在脉管中运行,而不溢出管外,有赖于脾脏的统摄作用。脾脏具有统摄和控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能力,便概括为脾统血。
若脾虚了,其统摄能力减弱不能统血,血液就会溢出脉道外,引发各种出血证,如便血、崩漏、月经淋漓不尽、皮下出血、牙龈出血、紫癜等。
脾藏意
《灵枢·九针论》记载:「五藏: 极品虎王一粒药效能持续多久 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精志也」,历代医家认为,脾所藏的「意」,有记忆、思维两方面的含义。
记忆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胃功能有关,若脾胃功能正常,气血生化旺盛,髓海充足,思维敏捷,则记忆能力强;若脾虚运化失健,气血生化不足极品虎王真假,精不足髓海不充,记忆能力就会下降。
《类经·本神》里说:「心有所向而未定者,曰意」,心有所向,但还没定下来,就称为「意」。这可以用「纠结」一词来概括,久思伤脾,平时想太多、思虑过重,对脾的伤害是很大的。
所以,大家凡事都要看开一点,不要老是纠结某件事,或者钻牛角尖。
脾主肌肉
清代医家唐容川说过:「肉是人身之阴质,脾为太阴,主化水谷以生肌肉」,脾之气分,主生肥肉;脾之血分,主生瘦肉,因此脾脏气血的盈亏,关乎躯体肌肉的盛衰。
此外,肌肉分布于内脏和筋骨的外围,具有保护和固定的作用,正如《灵枢?无变》云:「肉不坚,腠理疏,则善病风」。
若肌肉失养,腠理不固,则外感病邪容易乘虚而入,因此身体肌肉不健实的人,就比较容易生病。
想要肌肉强健,一味补脾就能做到吗?当然不是,还得通过锻炼、健身等方式来实现。
平素体质偏弱的人,应该多运动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如跑步、拳击、太极拳、八步金刚功、八段锦等都是很好的选择。
我之前也推荐过一个强身健体的小方法:取站姿,全身放松,吸气时手足攥紧,呼气时慢慢放松,如此反复。每天坚持十分钟,就能升发阳气、加强气血的运化。
脾开窍于口
《太素·脏腑气液》言:「脾足太阴脉,上膈夹咽,连舌本,散舌下,故得气通口也」,因此说脾开窍于口。
口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:「进水谷、辨五味、泌津液、磨谷食、出语音」。若脾脏健康旺盛,不仅食欲味觉正常,还能正常分泌津液,促进食物消化,连说话的声音都沉稳有力。
口腔分泌的津液可以促进食物消化,这个津液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口水,中医将其称为涎。脾是主涎的,因此脾虚的人,涎液分泌少了,也容易出现食不知味、如同嚼蜡的情况。
还有的人总喜欢吐口水,这不仅是个人极品虎王有用没素质的问题,很可能是这类人脾胃有湿热,涎液分泌过多所引起的。小孩子嘴角上经常挂着口水沫,其实也跟脾胃湿热有关。
导引按蹻调脾胃
有不少人反映,自己总觉得脾胃不舒服,但是又分不清到底是脾气虚、脾阳虚,还是脾胃有湿热,不知道该如何调理。今天,就给大家推荐一个所有脾脏功能不适都适用的穴位——阴陵泉。
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,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穴位。如果想调脾,不知道选哪个穴位合适,用阴陵泉肯定没错。
不管是平时多虑、爱纠结,还是容易胃脘胀满、食欲减退、腹痛泄泻,或是形体消瘦想要长胖,又或是需要解决牙龈萎缩问题,都能通过导引按蹻阴陵泉来进行调理。
定位
有人反应,这个穴位不好找,我教大家一个简便的方法:翘起二郎腿,用手扣住胫骨内缘,如何手沿着内缘朝膝盖方向上推,推到推不动的地方,就是阴陵泉位置。
操作方法
极品虎王一次吃两粒会怎么样找到阴陵泉后,用中指指尖轻轻点按这个穴位,中指指尖朝向膝盖,保持点按姿势30-60分钟,就可以完成一次补法。(女性生理期禁止用导引按蹻补脾经)